顯示具有 ubuntu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ubuntu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Ubuntu的白痴bug

昨天裝了Ubuntu 15.10的VM,安裝完更新之後就無法進入到桌面,換成Lubuntu 15.10也是一樣,然後今天換成我工作用電腦Kubuntu 15.04也無法進入到桌面,systemd顯示的錯誤訊息大致來說是相同的,尋找錯誤訊息找不到什麼可用的資訊。

一開始注意到的是console-kit-log-system-start.service無法啟動,可惜這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之後發現到local-fs.target跟proc-bus-usb.mount啟動失敗。查詢proc-bus-usb.mount之後,在stackoverflow上的問答裡頭找到了提示。
檢查fstab看看?
檢查之後,最底下有一行
usbfs    /proc/bus/usb    usbfs    defaults  0  0
註解掉之後重開機,就可以進入到桌面。結論是更新Kernel導致,新的Kernel把usbfs支援給拿掉了,但是Ubuntu QA居然沒測試到。這一行是Eaton Winpower安裝程式加上去的.... Orz

以前還是用sysvinit的時候,如果碰到fstab mount failed,會停止啟動程序並提示,換成systemd就不會,而且訊息很雜亂,難以找出真正的原因。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CloudStation在Ubuntu Linux 14.04.3無法啟動

最近把Ubuntu開啟,發現Cloudstation沒啟動,手動啟動出現以下錯誤訊息。

ryan@ryan-U2442:~/downloads$ synology-cloud-station
ryan@ryan-U2442:~/downloads$ lib path = '/opt/Synology/CloudStation/lib/plugins'
../libcommon/SynoLocale.cpp:64 qPrintable(qstrLocaleLower)=[zh_tw
]
../libcommon/SynoLocale.cpp:80 qPrintable(qstrLocaleLower)=[zh_tw]
../libcommon/SynoLocale.cpp:161 qPrintable(qstrLangFileName)=[:/cht.qm]
../libcommon/SynoLocale.cpp:138 qPrintable(qstrDef)=[cht
]
/home/ryan/.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bin/cloud-ui: /usr/lib/x86_64-linux-gnu/libstdc++.so.6: version `GLIBCXX_3.4.20' not found (required by /home/ryan/.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bin/cloud-ui)
/home/ryan/.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bin/cloud-ui: /usr/lib/x86_64-linux-gnu/libstdc++.so.6: version `CXXABI_1.3.8' not found (required by /home/ryan/.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lib/libicuuc.so.53)
/home/ryan/.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bin/cloud-ui: /usr/lib/x86_64-linux-gnu/libstdc++.so.6: version `CXXABI_1.3.8' not found (required by /home/ryan/.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lib/libicui18n.so.53)



拜託Google大神找到這一篇
https://forum.synology.com/enu/viewtopic.php?f=237&t=105573
其中有人提到,把 ~/.CloudStation 刪除就可以正常啟動,這給我一點提示。雖然刪除整個目錄就可以啟動,但是變得要重新設定,應該有別的方法才對。

在 ~/.CloudStation/CloudStation.app/bin 有 CloudStation 的程式,是不是這些程式版本跟系統安裝的不同呢?試著把 bin 目錄刪除,就可以正常啟動了,也不需要重新設定。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們需要第五世代的檔案系統:ZFS與btrfs

Ars Technica上面有一篇名為「Bitrot and atomic COWs: Inside “next-gen” filesystems」的文章,詳細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第五世代的檔案系統。

磁碟與磁帶在長期使用或不使用的情況下,會發生所謂「位元翻轉」的情況,以Jpeg檔案來說,就會出現一張圖片有一半的區域顏色有問題,MP3的話就是爆音,MP4影片的話就是出現綠色的區塊。然而有問題的磁碟、控制器、連接線,會發生位元翻轉的範圍更大。

你可能認為磁碟陣列(RAID)可以修復這些損壞的資料,但那只有在磁碟故障時才會進行修復。如果磁碟開始爆發大規模的位元翻轉,控制卡極有可能不會察覺,因為大多數的磁碟陣列控制卡不會在每一次的讀取時進行同位元檢查,即使做了檢查,也沒辦法知道哪個磁碟出現損壞的資料。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只有第五世代的檔案系統。

根據文章上的定義,第五世代的檔案系統必須要有以下的特徵:
  • Atomic COW快照(每個快照其實是個指標,每次修改檔案時,只會將有修改的部份指向新的區塊,如此能保有完整的修改歷程以及最小的空間需求)
  • 針對每個區塊進行校驗和檢查(RAID能確保資料的可用性卻不保證正確性,但針對每個區塊進行校驗和檢查能解決此問題)
  • 自我修復的冗餘陣列(在btrfs-raid1的設置中,即使發生了位元翻轉,因為有校驗和檢查,檔案系統便能自動修復損壞的檔案)
  • 卷冊管理(不需要傳統的分割區設置,只需要設置邏輯卷,就可以隨意分隔各種目錄,並且能動態調整大小,不用承擔失去檔案的風險)
  • 針對遙遠未來所設計的延展性(btrfs單一檔案系統的大小是16EB,你需要一台可安裝4,194,304顆4TB硬碟的機器才會達到這個上限)
  • 非同步增量式複製(從電腦A複製資料到電腦B,第一次傳檔只需要傳輸snapshot,之後每一次只需要傳輸有變動的區塊,快速又簡單)
以下只有btrfs有
  • 檔案層級的快速複製(多虧了COW的特性,要額外複製一份一模一樣的檔案,不需要完整複製一份,只要加上指標)
  • 在線均衡(你可以隨時調整Raid層級,不需要關機,也不會影響你的作業)
  • NODATACOW
  • 檔案層級與目錄層級的壓縮(ZFS只能作到檔案系統層級)
在文章的後面還實際展示這些功能,如果你想要試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安裝Ubuntu 12.04以上的版本,將核心更新到3.12,並安裝btrfs-tools 3.12版本。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3.12.8-trusty/linux-headers-3.12.8-031208_3.12.8-031208.201401151952_all.deb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3.12.8-trusty/linux-image-3.12.8-031208-generic_3.12.8-031208.201401151952_amd64.deb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3.12.8-trusty/linux-headers-3.12.8-031208-generic_3.12.8-031208.201401151952_amd64.deb
https://launchpad.net/ubuntu/+archive/primary/+files/btrfs-tools_3.12-1_amd64.deb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我的Ubuntu 11.04桌面

這是我現在使用的桌面,上方是原本的Gnome Panel加上Gnome Window Applets(需安裝WebUpd8 PPA),程式的視窗最大化會將標題列與最大最小化按鈕放置於Panel上,而原本的程式標題列則會隱藏,但是在Ubuntu 11.04要這麼作要動點小手腳。
  1. 首先要安裝compizconfig-settings-manager
  2. 從Gnome主選單/偏好設定/CompizConfig Settings Manager來啟動
  3. 從Filter輸入deco,然後右邊會出現「視窗裝飾」,點選進入設定
  4. 在「裝飾視窗」那一列把裡面的文字改成(any) & !(state=maxvert),完成

至於視窗下面的Dock則是Avant Window Navigator,我比較偏好AWN,因為使用的感覺跟Cairo-Dock相比更人性化。

至於Unity,忘記那個使用一點都不人性化的半成品吧!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Qt Designer and Ubuntu 10.10

Qt Designer / Ubuntu 10.10
Ubuntu 10.10的Qt Designer找不到QWebView這個元件,即使安裝libqtwebkit4,也不會出現,但是在Ubuntu 10.04沒有此問題。

同樣的,在Windows也沒有這個問題。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使用Gcin輸入時,禁用Compiz的飛入效果

在開啟Compiz時,用Gcin輸入文字會出現文字飛入的特效,雖然看起來很炫,但有時會感覺蠻煩的,如果想要關閉這樣的效果,該怎麼做呢?

首先,你必須安裝compizconfig-settings-manger (CCSM)。
用Synaptics安裝CCSM
在「系統/偏好設定」啟動CCSM,點選特效/Animations。
CCSM
在Open Animation與Close Animation這兩頁的Animation Selection,編輯每一個項目,在最後加上 & !(name=gcin)。
CCSM - Animations
如此一來就完成。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解決Ubuntu在休眠後啟動失敗的方法

在核心的啟動參數加上

noresume

就行了。這方法也適合其他的Linux發行套件

在這方面 Windows Vista / Windows 7 就比 Ubuntu 友善多了,如果從休眠後啟動出問題,再次啟動時就會詢問是否要刪除休眠啟動檔案,而Ubuntu得在Grub的開機選單中編輯核心啟動參數才行,選救援模式仍然不行。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Google Earth 5 beta on Ubuntu 8.10 AMD64

※以下提到的問題,在Ubuntu 9.04中已經解決。

這個beta版果然是不負其名,問題一堆,比4.3版還誇張...。

以下用Google Earth 5.00.11337.1968作為例子,在這之後的版本可能會修正以下的問題。

  1. 無 法啟動或啟動一會之後掛掉,會顯示「version OPENSSL_0.9.8 not defined in file libcrypto.so.0.9.8 with link time reference」。解決的方法很簡單,把GE安裝目錄下的libcrypto.so.0.9.8刪除或改名就行,或以系統內建的檔案取代。來源

  2. 中文無法顯示、字型顯示效果很差。同4.3版的解法,把Google Earth附帶的libQT4函式檔以系統內建的檔案取代。來源

  3. 無法顯示圖片。不知這是不是更換QT4函式的後遺症,這個問題無法修正,只能等Google解決。


如果你懶得找檔案,這裡有從i386版整理好的函式庫,解壓縮後複製到Google Earth安裝目錄即可。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Linux桌面作業系統在推廣上的困境

27 News Troubleshooter: Woman blames Dell for missing online classes
真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這則新聞的大意是,Abbie Schubert向Dell購買一台價值超過1100美元(大約新台幣36000,真是凱子)的筆記型電腦,並期望能利用它來進行MATC的線上課程(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郡社區大學),但這台筆電卻讓她的生活變得一團亂。她沒辦法用這台筆電上網,因為無法安裝Verizon提供的上網光碟,也無法安裝Microsoft Word來製作線上課程所需的報告。因為這兩個原因,她的學習也被迫中斷,之後她才了解到造成這一切的元兇:筆電上安裝的不是Windows,而是Ubuntu。在這之前,她根本沒聽過這個作業系統。

這位小姐向Dell反應她的問題,但客服給她的回應卻是:Ubuntu很棒,大學生都喜歡它,並且完全符合你的需求...,說了一堆漂亮話卻完全沒有解決問題。

記者繼續追蹤她的問題,向Dell、Verizon與MATC提出疑問,不過Dell到目前為止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Verizon表示將會派遣技師解決上網的問題,也提到上網光碟所附的某些進階功能,無法在Ubuntu上頭使用。

而MATC也說不管用任何軟體所製作的論文或功課,他們都會接受,並且會教導她使用Open Office製作與線上課程相容的檔案。

從這個報導可以看出,Dell終究只是個電腦製造商,雖然他們專門製作一個客製版的Ubuntu來搭配電腦販賣,卻沒有用心去教導使用者去學習與使用這個與Windows截然不同的作業系統,當然他們沒有責任與義務這麼作,不過即使在說明書中附個簡易指南或說明,都有可能讓使用者的問題解決大半。(或許其實有附說明,但使用者根本懶得看?)

Verzion的DSL系統似乎很特殊,連線用的帳號密碼需要光碟中的軟體來產生,所以才需要派遣技師進行協助。不過在台灣就沒有這種問題,PPPoE套件幾乎在所有Linux套件都有附,在Ubuntu也有簡單的圖形介面可以設定。

MATC的部份...只能說這位記者幫了很大的忙,兩季的課程沒上還能復學,而且還答應教Open Office,顯示這個學校還是有些人才。

說到兩季的課程,報導中的這位小姐也實在太不積極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在抱怨,而不是找人解決問題(身旁欠缺好人?),這也難怪Slashdot上有人認為這篇報導根本是假的。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改善Google Earth 4.3 Linux版的文字顯示

※此解決方案只針對Ubuntu 8.10 + Google Earth 4.3,如果你沒有以下的問題,請不要更動系統檔案。

第一次使用Google Earth 4.3 Linux版的人都會發現,介面上的文字過小,而且有缺字破損的情況,但是在4.2版卻不會。早期有人提出修改設定檔的作法,但結果卻是差強人意。後來在Google Earth Help論壇上頭,有人提出了另一種解法,根據文章中所提到,可以推測出文字顯示問題是跟QT4函式庫有關。

文章中說明的解法,大致是安裝QT4的函式庫,然後將系統中的檔案覆蓋Google Earth 4.3附帶的QT4函式庫。不過這樣的作法僅適用於32位元的環境,如果是AMD64的環境,就不能這樣做了。在64位元的環境下,必須自行下載i386版的QT4 deb檔,自行解壓縮再覆蓋檔案。

  1. 以Ubuntu 8.10 AMD64為例,安裝Medibuntu的Google Earth 4.3。

  2. 下載我整理好的i386版QT4函式庫,並解壓縮。

  3. 覆蓋Google Earth附帶的QT4函式庫
    cd /usr/lib32/googleearth
    sudo cp /解壓縮位置/libQt4/* .

  4. 完成


[caption id="attachment_291"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caption="Google Earth 4.3 Linux with Qt4 Library fix"]Google 4.3 Linux with Qt4 Library fi[/caption]

這個就是成果,文字顯示效果被大幅度的改善。